社区慈善传递邻里温情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时间: 来源:中国社会报

资料图片:大龙社区举办“小小公益拍卖家”爱心拍卖会。

本报记者   赵晓明

在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有一个面积仅0.4平方公里的老旧社区——大龙社区。这里道路狭窄、车位紧张、公共设施陈旧,却住着1.3万名居民,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高达18%,是一个典型的老龄化社区。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老旧小”社区,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通过一场名为“社区慈善实验”的实践,不仅成功激活了社区内在的慈善基因,凝聚了浓浓邻里温情,更走出了一条从“老旧小”到“善治美”的蜕变之路。

从敬老宴到慈善服务中心

大龙社区的慈善基因,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萌芽。彼时,乡贤回乡反哺,形成了帮扶困难群体、回馈家乡的慈善传统。

2008年,在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唐冠强的带动下,大龙社区筹办敬老宴,将传统节日与慈善实践结合,通过公益拍卖等方式,使慈善从零散活动逐渐升格为社区文化认同。

2023年12月,大龙社区入选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与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推动的全国社区慈善实验项目,成为全国首批八个试点社区之一。2024年3月,大龙社区慈善服务中心正式批复备案,并于7月揭牌运营,成为广州市首家社区级慈善枢纽组织。

“我们社区是典型的老旧社区,道路狭窄、车位不足,公共设施不足,活动空间狭小,难以有效服务1.3万名居民。”唐冠强坦言,“成立慈善服务中心,就是要增强社区自身的造血能力。”

2025年1月,该中心正式登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步入规范化、组织化的发展轨道。

为推动慈善资源与居民需求精准对接,大龙社区慈善服务中心全面建立了“需求库”与“资源库”。

需求库通过电子档案、电话调查、居民访谈、入户走访等多种途径,全面摸排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资源库则积极整合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捐赠的资金、物资和服务。大龙社区已链接湖南爱眼公益基金会、广东省汇德慈善事业发展中心、北京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等17家慈善组织和19家爱心企业,构建慈善资源网络。

在机制建设上,大龙社区构建了“五社联动”工作体系,横向建立4个网格党支部、7个小区党支部、5个业委会党支部,实现党组织全覆盖;纵向构建“社区负责人—网格—楼栋小组—居住户—全体群众”五级动员体系,形成“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的治理格局。

从“益槌空间”到“老友记”

日前,一场别开生面的公益拍卖活动在大龙社区举行。在社区“益槌空间”,一群“小小公益拍卖家”手持拍卖槌走上舞台,介绍工艺品、书画作品等拍品。每当拍品成交,现场便响起热烈掌声。

“拍卖品由社区居民、学校师生捐赠。2024年至今‘大龙有爱,禺善同行’公益拍卖活动筹集善款3.4万元。”唐冠强介绍,所有善款均注入社区基金,用于解决居民“小急难”问题。

“益槌空间”采取“1+1+5+N”运行模式,即共建1个慈善空间、对接1只社区基金、发挥5大功能、链接N个群体及资源,打造社区公益共同体。

为推动社区慈善发展,大龙社区培育发展社区社会企业,社区慈善服务中心100%持股成立慈善超市,为社区发展注入更多动力。

“我们开展多样化慈善活动,借助腾讯公益等平台,拓展筹资路径,居民筹资、社区出资、镇街配资、社会捐资,充实社区基金力量。”唐冠强表示,在实践中,大龙社区完善“捐款+配捐”激励机制,实现“1+1>2”的效应。

今年5月26日至7月4日,番禺区举办“慈善社区我先行”社区基金募捐行动。大龙社区的企业、商铺、居民积极参与,共筹款2.27万元,全部注入社区基金。

在大龙社区,退伍军人、老党员、物业达人等发起互助行动,谁家屋顶漏水、哪位长者独居生病,总能迅速获得接力支援。2025年,以社区能人为志愿者骨干,大龙社区发布“老友记”慈善服务品牌,成立善龙、铁龙、耆龙、学龙、艺龙等志愿服务队伍,覆盖邻里互助、应急巡逻、银龄关怀、青少年成长与文化传播等领域。

截至目前,社区已培育孵化党群志愿者、凤凰花等19支志愿服务队伍,共吸引1800余名居民实名注册,累计服务1.6万余小时,构建起覆盖全龄、功能多样的社区服务网络。越来越多的“新大龙人”通过“老友记”慈善服务品牌融入社区中。

从“微改造”到“眼健康”

社区慈善的价值,在于能否真正解决居民的急难愁盼,提升大家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龙社区将慈善融入社区治理的毛细血管,让慈善成果惠及社区居民。

针对社区“老、旧、破、残”的硬件难题,社区基金精准投向“微改造”项目。通过多次民意调查与多方协商,社区重新规划增加了130多个停车位,为14栋老旧住宅加装电梯,升级改造了乒乓球场,并加装了路灯、监控和防水坡。这些实实在在的改变,让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显著提升。

针对社区老龄化程度高的特点,社区慈善资源积极向“一老一少”倾斜。大龙社区与湖南爱眼公益基金会合作实施“眼健康进社区”项目,由合作的眼科医院每月组织专业医疗团队进社区,为居民提供检测、咨询、科普等服务。项目累计服务超3000人次。

聚焦困难群众的需求,大龙社区以社区基金为载体,联动爱心企业、志愿者,及时走访慰问,为困难居民送上爱心物资。针对社区青少年的需求,社区联动爱心企业开展“公益体育活动”,举办社区公益排球训练营,为青少年提供免费排球培训……

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周缘园多次到大龙社区调研。她认为,以慈善服务中心、慈善综合体为平台,大龙社区创新开展公益微创投、公益集市等活动,破解了资源分散化、服务碎片化、参与被动化等问题,构建可持续的慈善生态圈,打造全周期公益服务体系,激活了社区内生治理动力。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在大龙社区调研后表示,社区慈善是党建工作的好帮手、基层治理的好抓手、互助友爱的好载体,要坚持调动社区多元主体的内生动力,促进邻里关系和谐,打造熟人社会;以社区慈善推动本土文化传承,增强社区群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有效的供给满足真实的需求,撬动各方资源精准提供服务。

从零星善举到组织化运作,从单点输血到品牌化造血,从解决“小急难”到成就“大幸福”,大龙社区激活慈善基因,凝聚共识与力量。“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秉承‘社区协商,社会共襄’的理念,加大慈善宣传力度,举办多样慈善活动,持续强化志愿者激励机制,引社区慈善‘活水’精准润泽群众心田。”唐冠强表示。